聚落地名

左鎮區的歷史發展 左鎮區的歷史發展可源自於平埔族新港社分社的卓猴社, 因為這裡為荒郊野外猴類眾多,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原住民便致力於驅猴, 因此原本取名為除猴社,但在平埔族語中除猴和卓猴音似,後來便演變成除猴社; 鄭氏治台時期開始在卓猴社附近開墾,平埔族也逐漸移居山地, 鄭成功便下令駐兵於轄區內的左隅,當地居民便稱此地為『左鎮』, 到了清領時期在左鎮地區設置卓猴社通事掌管土地; 1920年台灣地方改制設立左鎮庄,隸屬台南州新化郡管轄, 1927年分別在左鎮地區設置區役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灣光復後改設左鎮鄉, 直至2010年台南縣市合併及改制,升格為左鎮區, 轄內包含中正、內莊、左鎮、光和、榮和、仁寮、岡林、草山、澄山 以及睦光等10個村亦一併改制為里。

(一)清領時期:
1.清初:諸羅縣新化里-卓猴、木公(木岡)。
2.光緒21年(1895) :台灣省臺南府安平縣新化南里

(二)日治時期:
1、明治30年(1897):臺南縣大穆降辨務署外新化南里。
外新化南里第一區-菜寮、左鎮、茂崗、內庄仔、石仔崎、隙仔口(以上兩地 今屬山上鄉)九層林、莿桐腳(以上兩地今屬玉井鄉)潭頂、崙仔頂、港仔墘(以 上三地今屬新市鄉)。
外新化南里第二區-草山、紅毛寮、二寮、柑仔園、岡仔林、山豹、大寮、蚵 殼坑。
2.大正 9 年(1920): 左鎮自此獨立為庄。
臺南州新化郡左鎮庄-菜寮、左鎮、內庄仔、岡仔林、草山、山豹、石仔崎。

(三) 光復以後~目前:
1、民國 35 年實施地方自治
台南縣新化區左鎮鄉下轄左鎮村(左鎮)、榮和村 (菜寮)、光和村(石仔崎)、澄山村(山豹)、岡林村(岡仔林)、草山村(草山)、內睦村(內庄仔) 七村33。
2、民國 40 年台南縣新化區左鎮鄉
左鎮村分為左鎮、中正兩村,內睦村分為內庄、 睦光兩村, 草山村分為草山、二寮兩村34,形成左鎮村、中正村、內庄村、睦光村、草山村、 二寮村、岡林村、 澄山村、榮和村、光和村十個行政區域。

  各村聚落表
村里 聚落
光和里 冷水坑(磚仔窯)、小路崎腳、頂店、檳榔腳、頭前(重)溪仔、牛 食水、虎啣、枋竂、大松腳、王來宅仔、新港竂、天鵝湖
榮和里 頂菜寮(化石館)、下菜寮、松仔頂(嶺)、後坑、山仔頂(嶺)、龍 溝仔、風吹嶺、那菝崎、三重溪
左鎮里 拔馬、本部落、牛稠內、楠仔埔、湖底、摔死猴
中正里 口社寮、口社寮頂、過溪仔、榕仔崎、牛港嶺、東片厝、大埔、旺來坑
睦光里 睦光、埤仔、橫山仔、山腳、竹坑
內庄里 內庄仔、下崁仔、下埔仔、大山腳、龜潭、大厝頂、擺頭崎、三角潭
崗林里 外岡仔林、牛埔、紅柿仔腳、三層崎、內岡仔林、北頭公館、西片、檨仔寮、山仔腳、喵仔坑、馬祖坑、大股溪、彼片溪、過橋仔、滴水仔
草山里 下寮、頂寮、溪州、刈斷溪、榕仔崎、埔頂、檳榔腳、檳榔腳崎腳、過溝、宅內、洞源、紅毛寮、鹽水坑、青瓜寮、草山腳、溪底車厝、大林溝、大林尾
二寮里 二寮、柑仔園、海土坪、坑仔口、尖峰、草水土仔、烏樹林、大鼓山
澄山里 過嶺、竹仔崙、山豹、風櫃嘴、砂仔崎、麻定田、喵狸崎、冤家田、苦苓溝、紅水坑、深堀內、蚵殼坑、二坑仔